黄河,以其波澜壮阔、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。
老话讲,黄河共有九曲十八弯。这个说法自然是个概数,没有必要去认真计较黄河是不是真有这么多个曲和弯,也不必较真哪个曲、哪个弯在哪个位置。
首曲则不同。从感情和计数习惯来说,“第一”都是必须被铭记的。
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发源,自西向东流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,沿草原曲折蜿蜒,至文保滩而北流,受西倾山阻挡又折而西流。就这样,黄河从南、东、北三面环绕玛曲县境而过,复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,在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433公里的“九曲黄河第一弯”。
玛曲县是全国唯一以母亲河——黄河命名的县。因此,在不少的场合中,“玛曲”二字都被解释成藏语中“黄河”的意思。而据当地人讲,“玛曲”准确的藏语意思为“孔雀河”,表示这里的黄河因河水如孔雀羽毛而得名。
黄河首曲,水天相接、苍茫高远。玛曲处在首曲的臂弯之中,远离喧嚣,好似藏转佛教中的理想净土。这里,便是藏区的极乐园,香巴拉。
黄河首曲美不胜收
玛曲县城海拔约3460米。进入玛曲,采访组成员集体出现了高原反应,一个个头昏脑涨、胸闷气短。为了应对高原反应,采访组成员不得不放慢生活节奏,放慢每一个动作,尽可能地避免做出剧烈动作。在高原反应最痛苦的时候,采访组成员甚至连说话都失去了气力。
缓慢的节奏中,记者与玛曲产生了共鸣。置身于浓绿的大草原上,这里的山山水水空旷而高远,宁静而生动的别样韵味越来越强烈。这里的色彩这般强烈,能让人真切感受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谐。
短暂的休整后,采访组在小雨中从玛曲县城出发,向县城南约4公里处的“黄河第一弯”观景台进发。
和“黄河第一弯”响亮的名号有着剧烈的反差,这里的观景台简单而质朴,仅仅一块石碑、一个木展板、一个不算小的沙盘。沙盘真实还原了黄河首曲的概貌。黄河从青藏高原东流,出青海省久治县进入甘肃省,东流至玛曲县的木日河,经阿万仓、齐哈玛及采日玛乡,从曼日玛向西北方向流经县城所在地尼玛乡,又西上经欧拉乡、欧拉秀玛乡,再次进入青海境内。黄河河道已基本成为玛曲的县境,流域面积9590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94%。
立足此处,登高远眺,只见无际天穹和万顷碧野之间一条哈达在飘逸、生动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平心静气,整个世界便只剩下天空、绿野、河水和自我。尤其是在阴雨绵绵的低沉空气中,整个世界都被压缩进了真空瓶中。
“黄河第一弯”侧旁,便是有着“黄河首曲第一桥”之称的玛曲黄河桥。此桥建成于1978年。桥型结构上部为3孔,净跨70米、全长280米的钢筋混凝土等截面悬链线箱型肋拱桥,桥面净宽7.5米。据当地人讲,首曲第一桥有两大美景。一是“拱桥托日”。清晨日出时,立于大桥西侧,但见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,当升至拱面时,恰似拱桥托起红日。二是“长河落日”。黄昏时分,在黄河桥边远望长河之水,夕阳渐渐西沉,恰似落入长河之中。
沿无名公路向格萨尔王遗址进发。走出约5公里,平静的草原上突然传出水声。此处,油绿的草原、山野中嵌入了宽广的黄河弯道。不能用距离和范围来描述的草场上,绿色的草原上点缀着不知名的黄色野花。几座藏族牧民的毡房立在高出河道十多米的高峰上。河滩、草场上,黑色、灰白相间的,数不胜数的牦牛在低头啃草、倒地蹭痒痒。黑身白面的小牦牛耳朵上系着红绳,相互嬉戏打闹。
也许是记者相机的快门声吸引了动物们的注意。一头健壮的黑色牦牛从远处奔向记者,停步在三四米之外,与记者久久对视。又追着记者在草原上绕来绕去,直到小牛犊呼唤,黑色牦牛才跃蹄而去。不消说是体型巨大的牦牛,在这里,连小小的老鼠都不怕人,敢在人前我行我素。
继续向前四五公里,又一黄河转弯处。藏民的毡房散出炊烟袅袅,数只藏獒卧、跑在牦牛群中。见人靠近,藏獒在短吠几声后毫无征兆地突然发力,直奔记者而来,成功将记者“驱逐出境”。
又一个五六公里后,再一个黄河转弯处,此处景色已然大变。河岸高出河道一二十米,相对的两个河岸上筑满了鸟巢,不同体型、不同颜色,叫声清脆、沙哑的各种鸟儿盘旋在河岸周围。这里,已是鸟儿的王国。
每隔一段距离,采访组便能发现新的黄河美景。每处的景色,各不相同,这也是黄河第一弯的一大魅力。
藏族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
从玛曲县城通往格萨尔王宫遗址的道路路况极差,全程是泥泞的烂路。采访组驱车行驶了近两个小时,才仅仅前进了34公里左右。
格萨尔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。在整个藏区,玛曲都有“卓格岭地”之称。藏族英雄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中的主人公格萨尔,与岭国便在这里崛起。
藏族英雄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,以150万诗行而跃居世界史诗之巅,史诗讴歌的格萨尔更是藏族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。传说,格萨尔不畏强暴,征战四方,降妖伏魔,统一藏区,给人民带来了和平、统一和幸福。千百年来,藏族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、歌唱他、像神一样供奉他,把他视为战无不胜的英雄。至今,传说中格萨尔做饶饼及射箭踏出的印迹仍然清晰可见。
据介绍,格萨尔是郎氏家族的一员。据《安多政教史》载:郎姓是黄河上游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玛多县和达日县一带安多牧区。所谓岭国,其实就是不同方言对郎国的不同叫法。格萨尔12岁时应邀参加了岭国赛马选王,在赛马中一举夺冠,成为岭国年轻的国王。格萨尔参赛时骑乘的宝马,即是被称为马中之王的河曲马。
河曲马产自玛曲。玛曲设有专门的河曲马场来培育河曲马。河曲马场距县城东南20公里,于1958年建场后,为河曲马的培育中心。经过马场职工的多年的建设,形成了玛曲很富特色的风景区之一,是典型的草原湿地生态游览区。马场所在的乔科草原东北部,包括万涎滩、文保滩、乔科滩,有“河曲水浒”之称。一路东南奔流的黄河在这里遇上隆起的松潘高原阻隔,另辟出路环而北流,形成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。这里是河曲马的故乡,也是珍禽异兽黑颈鹤、白天鹅、黄鸭、黄羊,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园。在这里,在远离马群的湿地中,采访组便与珍贵的鹤有了邂逅的缘分。
神秘寺院卓格尼玛外香寺
在玛曲县城正北3公里处,有着一座神秘的藏传佛教寺院卓格尼玛外香寺。这座寺院是玛曲境内建筑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,也是夏河拉卜楞108个属寺之一,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之一。
外香寺由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创建于公元1780年,此间大师授胜乐金刚灌顶,并创建了密宗学院。寺院有大经堂1座,经堂周围绘有各式佛像,并悬挂举行唐卡。
采访组抵达寺院采访时,院内响起沉闷的号声,大小僧人小跑进经堂,按顺序坐好,诵经文,开始了大概是早课的功课。经堂门前的帷帐被拉起,经堂内燃起藏香,锣鼓急响,诵经声渐起。一些藏民在经堂外跪拜行礼,然后绕行经堂诵经。对于不熟悉藏传佛教的人来说,这个早课充满神秘。记者原本想用相机为读者记录下这个神圣而神秘的时刻,但经堂内不得摄像的规定使得采访组的计划无法实施。
卓格尼玛外香寺最大的神秘还在于其自身。寺内藏有天然的六字真言、文殊真言、嗡啊哞等。另有嘉堪钦之佛像小殿,脚印、隆多喇嘛之泥佛像,大经堂的弥勒佛像。4楼上按六世嘉木样大师嘱咐而制作的无量光佛,还有裙卡、千佛、甘珠尔、丹珠尔等高僧智者的佛经1000多部,具有很大的加持威力。可惜的是,这些藏传佛教中的珍贵物品,采访组依然无法记录并为读者展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