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曲马亦称乔科马,原产中国甘肃、青海、四川3省交界处,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,故名。
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、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。据史料记载,这种马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,它以青、甘、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、甘肃玛曲县、四川若尔盖为主要产地。因其分布区处在黄河河曲地带,1954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定名为“河曲马”。
河曲马在我国战争史上战功赫赫。汉朝时,朝廷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,曾引西域的优良马种汗血马放牧于青海一带,这些马的后代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“汗马功劳”。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,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。
河曲马习性
河曲马挽力强,速力中等,能持久耐劳。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强的适应能力。在终年群牧的情况下,夏秋 上膘快,冬春掉膘慢,表现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强,体况随季节变化不显著。对一般疾病抵抗力强,常见的胃肠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很少。
河曲马体形特征
河曲马主要属于挽乘兼用型。体质结实干燥或显粗糙。头较大,多 直头及轻微的兔头或半兔头,耳长,形如竹叶,鼻孔大,颚凹较宽。颈长中等,多斜颈,颈肩结合较好。肩稍立,鬐甲高长中等。胸廓宽深,背腰平直,少数马略长。腹形正常。
肢长中等,关节、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;前肢肢势正常或稍外向,部分后肢略显刀状或外向;蹄大较平,蹄质略欠坚实,偶有 裂蹄。毛色以黑毛、骝毛、青毛较多,其他毛色较少,部分马头和四肢下部有白章。河曲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、体长、胸围、管围和体重分别为:137.2厘米,142.8厘米,167.7厘米,19.2厘米,346.3公斤,成年母马分别为:132.5厘米,139.6厘米,164.7厘米,17.8厘米,330.8公斤。
河曲马体貌特征
马的挽乘兼用型地方品种。原产中国甘肃、青海、四川3省交界处,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,故名。头长,颈长中等,胸肌发达,背平腰短,尻宽平,四肢粗壮。母马平均体尺:体高132.5厘米,体长 139.6厘米, 胸围 164.7厘米,管围17.8厘米。长途骑乘可日行 40~50 千米。适应高 原气候。用它改良 蒙古马和 西南马收到较好效果。
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,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。它是 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。其平均体高132~139厘米,体重为350~450千克。河曲马头稍显长大,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,颈宽厚,躯干平直,胸廓深广,体形粗壮,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。驮运100~150千克,可日行50千米。河曲马性情温顺,气质稳静,持久力较强,疲劳恢复快。故多作 役用,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。是良好的农用挽马。
河曲马体形结构匀称,耳长敏捷,胸深广,背长腰短平直,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。毛色以黑、青为主,也有骝、栗等色。头长,颈长中等,胸肌发达,背平腰短,尻宽平,四肢粗壮。
母马平均体尺(cm):体高132.5m,体长139.6m,胸围164.7m,管围17.8m。毛色以黑、青为主,也有骝、栗等色。河曲马繁殖性能好、遗传性稳定,性情温顺,气质稳静,对高寒多变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能力,在海拔4,000m以上的高山骑乘,行走自如,长途骑乘可日行40~50km。特别以善走沼泽草地而著称。因其适应性强,具有挽乘驮载兼用的体形, 役用性能颇佳而享誉骑兵与各地农牧民。适应 高原气候。
①生长发育:河曲马幼驹生长发育较快,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,体高为58.96%,体长为42.22%,胸围为41.16%,管围34.30%,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,体高为61.90%,体长为43.30%,胸围为42.27%,管围为47.74%。公马5岁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。
②役用能力:挽力较强,速度中等。最大 挽力370挽力kg,骑乘速度为1,200m/1'43"3,驮载100~125kg,日行50km,双套马耕地,每天工作5小时,可耕地4亩左右, 役用持久性强,特别具有善走烂泥滩的能力。
③繁殖性能:营养良好的母马1周岁开始发情,一般两周岁 配种,繁殖年限公马12~13年,母马15~16年,最长寿命公马为30~33周岁,母马26~28岁,一生可产驹12~13匹,6~12岁为产驹盛期。受胎率一般为67%左右。
④适应性:河曲马对高寒、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,耐久力强,适应高海拔,气压低的环境,抗病力强
河曲马培育发展
河曲马是一个古老的马种,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。河曲马原产于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,先祖为青藏高原高寒山地草原马。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所在地区,是青海省高草区,历来都是养马的最佳地区,养马业历来都很发达。
古时候,青海湖上无舟楫可渡。每年冬天湖面冰封时,当地牧民选择一批体高 膘肥的良马进入了 海心山放牧。到第二年春天,良马交配,产下的马崽即为“龙驹”。龙驹能够日行千里,矫健异常。汉平帝时,王莽秉政,在青海湖滨设西海郡,曾牧马于岛上,得龙种,日行千里,称作“青海骢”。古羌人以 游牧为生,逐水草而居,他们在 黄河九曲之地,培养出了一种良马。当年秦人从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,运用于军事,并训练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。没有羌人河曲马装备起来的秦国骑兵,就没有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。今天,我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中还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马部队的风采:满身铠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马上,威风凛凛。
公元 4 世纪初,驻牧于河曲地区的吐谷浑人极善养马,引进了波斯种马与土种马杂交改良。后经历朝历代,尤其是唐、元时期的军事行动和民族迁移中,西域一带,蒙古 三河马、新疆 伊犁马及其他多种良种马进入河曲地区,与当地土种马杂交繁衍,不断提高马种性能,因而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河曲马长盛不衰。 隋大业五年,隋炀帝杨广西巡至青海,陈兵讲武,曾派专人上 海心山牧马以求龙驹。其实,所谓“龙驹”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河曲马和 大通马——这是以两个地域命名的马种。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,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。
河曲马经过长期的人工组群放牧,养成了喜群居,好游走,恋群性强于舍饲马的特征。河曲马极耐粗饲,采食牧草范围很广,尤其在枯草季节,能食各类可食杂草,各季残草,甚至香柴,柳梢,因而形成抓膘快,掉膘慢,保膘的品质。河曲马记忆力较强, 马群对饮水、食草的地点清楚,各季草场何处牧草好,何处有水源都熟记不忘,识途能力极强,马匹售往其他省区,数年以后还能回到原驻牧地。
|